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文件中强调:“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将音乐、美术正式纳入中考,利用中考指挥棒“倒逼”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
早在之前,就已有许多省份实施美育中考,比如江苏、湖南、云南等省份,已正式启动美育中考。此外,山东、四川、山西、内蒙古等5个省、12个地市也开始将中考美育纳入计分科目,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前,占据重要比例。《意见》的发布可以看到,将会有更多省市将美育纳入中考,影响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将被更多学生和家长接受。
>> 近年国家美育政策
>>上海市深化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
何为美育?
在中国古代,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就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绍到中国的是王国维,而真正倡导美育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概括了美育与美学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美育的特殊性质,容易使人误认为美育就是美学教育。
根据《2019年中国美术教育市场规模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在艺术类培训中,家长选择为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占比位居第二,约占45%,也完全愿意为美术教育付费。
来源:《当代中国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教育制度的改革无疑增加了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近七成的家长认为在学龄前就应该进行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如此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因为美术知识普及的年龄阶层较广,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般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美术,另一方面,75-80后接棒成为父母的主流人群,对美术启蒙教育的意识已经觉醒。青少年对于美术的兴趣也显而易见,学习意愿也更强。
来源:《当代中国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艺术启蒙当然也讲究方法得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勤砚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