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赏(3 / 4)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4586 字 2021-03-08

崇祯从龙椅上腾地惊起,他脸上有如失血般苍白,随后,他颤声低语道:“朕只不过要查他走私一事,该不至于此吧。”

“陛下,国家之事已这般糜烂,烽烟兵戈无处不有,流贼匪类荼毒中州,正是要大用良将扫灭群丑之时,安可因为风闻走私一事,便这般处置李啸这般难得的虎将,岂不让天下将士,大为寒心!”

温体仁顿了下,继续一脸忧色地说道:“听闻那李啸,独灭河南两路流寇,为朝廷立得这般大功,可谓功勋卓著,旁人莫及。若其半分嘉赏未得,反因走私一事被朝廷拿办,其部下必然群情激愤,心生反意。待到李啸真举起反旗之时,陛下何以处之啊!”

崇祯脸色灰沉,颓然而坐。

“那爱卿以为,李啸究竟有无走私一事?”崇祯声音很低。

“有!”

“哦?”

“陛下,那李啸之军,不属正规营兵,乃是卫所之军,拿不到朝廷半文军饷。他要供养军队,若无半点特殊手段,想供应支持这万余军兵,岂非笑谈。”温体仁目光炯炯地说道:“其实以微臣看来,李啸这般行事,亦属无奈,供养军兵,若无粮饷二字,一切免谈。而李啸若无手下这支强军,又谈何为国立功,为朝廷效力呢。”

崇祯长叹了一声,脸色缓了很多。

旁边的太监曹化淳,瞥向温体仁的眼光中,亦微含笑意。

温体仁见皇帝心思已转,又趁机说道:“陛下,史书曾记,楚庄王夜宴之时,楚将唐皎,曾趁熄烛之时,调戏皇后,后被皇后扯去帽缨。然楚王心胸博大,不记唐皎这犯上之举,令在座诸人,皆扯下帽缨,以解唐皎之尴尬。后楚将唐皎,感楚王之恩德,在疆场上效了死力。一年后,晋楚争霸,唐皎不顾生死奋力搏杀,从晋军重围中,拼死将楚王救回,此事乃千古佳话也。陛下乃是当代明君,心胸襟怀可比尧舜,自是明晓这般典故,古人尚且不以一鬙掩大德,我皇千古明君,亦当不会因小节而失良将。”

听了温体仁这段侃侃而谈,崇祯脸色好了很多,他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朕深以为然。那这样的话,这李啸,确又该如何封赏才好?”

温体仁沉吟了一下,低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当施以恩威并重之手段,让李啸在得到皇上恩泽时,又能暗中警醒,方是最好。”

“爱卿请详言之。”

“陛下,那李啸之赤凤卫,乃是由原先的小半个黄县与小半个招远,以及莱州的一小块地方,联合组成。陛下不若将剩下的黄县与招远二地,全部赐给李啸的赤凤卫,并免其税赋三年,以为立身养军之基。”

“这样啊,那除此之外,朕可需另行赏赐钱财与官职么?”

“陛下,若这般行事,除此外可不必另加赏赐,也不升其为登莱总兵。这样一来,李啸因此次大功,得到了土地奖励,其心自安。而朝廷不给其钱财与官爵,李啸这样的聪明人,当会明白,这是朝廷给出其之委婉警告,估计能让他日后更加警醒,再行非法手段时,亦会多有顾忌了。”

听了温体仁这般分析,崇祯的脸上,终于重现了舒心的笑容:“爱卿之策甚好!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李啸这样难得的虎将,纵有缺点,亦不可寒其忠勇之心。就待兵部核查战果后,着长卿你拟旨下诏吧。”

“微臣谨遵圣意。”

温体仁随后从宫中返回,去阁部坐了一阵后,便返回府内。

方进府门,便有亲随家仆前来禀报:“温大人,内监的高公公,已在客厅中等候多时了。”

温体仁哦了一声,随即缓步进入客厅之中。

正是饮共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见得温体仁进来,便放下茶杯笑道:“今天,在陛下面前,为李啸这般摭掩开脱,却是那赤凤总兵李啸的造化。”

温体仁冷笑一声,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