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1章:除却巫山不是云(2 / 3)

逍遥江山 一景之月 69 字 2021-08-03

日蒙古骑兵的神话。

要做到这一点,瓦刺就必须先解决日益衰弱的鞑靼?

明处三股实力之中,鞑靼最强,其太师阿鲁台为人也十分强悍,一心夺取大元天下,多次带领蒙古精锐袭扰大明边境,引起了明成祖的不满,明成祖惟恐阿鲁台势力扩大。遂于永乐二十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和永乐二十二年,三次率大军亲征阿鲁台。阿鲁台则采取迂回战术,避不决战,不与明军直接对垒,尽管如此,阿鲁台的实力仍受到很大消耗,实力日渐衰弱,日益强大的瓦刺,看准机会,于永乐二十一年乘机攻打阿鲁台,大败阿鲁台所部。阿鲁台部署离散,势力大为衰落,几乎到了灭亡的地步。

宣德三年,鞑靼西受瓦剌部的威胁,东受兀良哈三卫的压力,不得不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并零零星星地寇扰明边,抢夺武器粮食。

又三年,实力日益强大的瓦刺,开始主动出击,双方与宣德六年初,在蒙古境内进行大战,阿鲁台败北,所部2000人马驻牧于集宁海子西北岸,其统治已经陷于瘫痪状态。

仅一年,来不及得到休整的鞑靼部,便受到福余等三卫的攻击,双方展开大战,福余等三卫,被阿鲁台所败同年冬,阿鲁台率众东行,鼓勇进攻三卫,站住了脚根。

今年三月,阿鲁台使臣自辽东入贡,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惯例,此举引起边疆将士的警觉,上奏朝廷,明宣宗对此十分重视,做出了不少部署,好在阿鲁台其部下人穷马困无衣无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鲁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无力继续控制局面了,这让朝廷松了一口气。

但鞑靼人带来的消息,却让朝廷刚刚放下的心思,重新提了起来,随着瓦刺的强大,脱欢父子已有了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开始谋划侵夺鞑靼一举统一蒙古。这消息无疑是给了明朝一个响亮的耳光,对于这个老敌人的实力,明朝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有丝毫的轻视,一旦蒙古统一以蒙古好战的性子,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战事。

这事儿边疆将士不敢怠慢,立即上报兵部尚书,针对瓦刺的强大,朝廷自不能坐视不理,年轻的宣宗迅速做出了这一番举动。

皇帝虽没说此番举动的目的,但精明如三杨还是看出了些端倪来,一致认为皇帝近日连番的举动,是动了打击瓦刺的心思,而且在将士的人选上,似是看重了屡立战功的杨峥。

杨峥默默的听着,思索着这番话儿的可能,凭着从王振口中得到的信息来,这事儿十有是真的,北方蒙古一直是大明的心头大患,强悍如朱元璋、朱棣都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更别说是无论权势,还是才干都不及开国两位皇帝的宣宗,对于对手的日益强大,不可能真的做到不管不顾,况且太子还身为的大明的帝王,不得不有所准备,他此番回京十有怕是逃脱不了应战蒙古的噩梦了。

王振说了半天,倒也没觉得累的意思,一脸羡慕的看了杨峥一眼,道:“杨大人年纪轻轻,便能领兵出战,壮我大明声威,让咱家好生羡慕的紧?”

杨峥苦笑了声,道:“一将功成万骨枯,领兵作战实在没什么好羡慕的?”

王振却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自己的心思,旁人又有几个人能了解呢?

说了正经事,眼看着天色还早,不知是因出了宫,还是对杨峥有足够的信任,竟说起了两年内阁打压太监的那件事,先前还能保持着克制,说到最后,脸色渐渐青,眼神里也有了些许怨恨,咬牙道:“杨大人你说说,咱们做太监的为何就那么招文官的妒恨呢,说我们杀人放火,说我们欺压良善、贪财好利,不学无术,这话儿我承认,可咱家就是不明,难道这些他们当官的就没做,为什么他们做了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去了一趟勾栏还成了风流韵事,给朝廷上个奏章,说上两句话就是千古功勋,一到了我们太监的头上,就成了大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