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我呸(加更)(2 / 3)

也不多话,便对他们说道:“既然如此,就尽快收拾,交接了防务之后立刻北上。”

随后,李定国进城之后,就把情况给李若琏汇报了下。

李若琏听了,笑着说道:“你们兄弟真是够义气!这样的话,我就白来一趟了。那行,就一起北上吧!”

他过来这边,本来是要监察李定国手下的整编,并且安排和方国安所部的混编。既然李定国的手下都要去打建虏,那他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很快,北上队伍就开拔,匆匆赶到凤阳去汇合。

等到了这里之后,吴三省等人才发现,刘文秀那边,也和李定国这边一样的情况。他的那些手下,也选择了跟随刘文秀一起北上。

不过北上是要去打建虏的,因此,两支军队先在凤阳这边休整的时候,就汰弱留强。

李定国和刘文秀的手下,各自留了五千人下来。大部队还是留在凤阳这边,愿意留在军中的就进入其他军队,不愿意留在军中的就安置地方上。

除了他们之外,吴三桂所部,也奉命北调。最终,周遇吉领着将近四万军队北返。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本黄得功的手下,是参与蓟州之战的将士。

至于黄得功本人,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还是要留在凤阳这边坐镇。

周遇吉领军北返,刚好是秋收之后,不用携带大量的军粮,沿途自有补给,并且过了徐州之后,在运河征调船只,水陆两路并进,加快了速度。

最终,在十月初的时候,历经一个月少点,终于赶到了京师。

……………………

再说崇祯皇帝这边,他正在忙着搞基建,兴修水利,修建水泥路,修铁路等恢复民生的这些事情,结果没想到,蓟辽总督解学龙发来急报,说锦州建虏有异动,大规模的兵力越过宁远,侵袭宁远到山海关前的这些地方,粮食被抢了不少。

但是,解学龙手中,只有守城的白杆军,没有能力去和建虏野战,因此向京师求援,要求增兵。

对于关外的情况,崇祯皇帝也是两眼一抹黑。

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算有刘伟超在,也已经没法去作弊,知道建虏的情况。

崇祯皇帝收到军情的时候,便立刻召开御前会议。

他手下的大臣,包括首辅贺逢圣和左懋第等人,纷纷上奏,要求从江南调回一部分精锐军队,以应对建虏的异动。

他们就怕长城防线不够牢固,一旦再度被建虏攻破,从而肆虐京畿之地的话,那所有一切重建都会付之流水,这是朝廷没法承受的。

特别是钢铁厂、铁路等等,全都是没有一点防御能力,是修建在城外的。

说到底,一次蓟州之战的胜利,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建虏已经不堪一击。建虏多年胜仗所累及起来的心理影响,依旧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更不用说,当初蓟州之战能打败建虏的军队,大部分,或者说主力都被调去了南方平乱。

就算这些朝堂诸公有不少是南方人,可是,面对建虏的威胁,他们还是怕的,就想着从南方调回一部分精锐。

对于这个情况,崇祯皇帝自然也会去问刘伟超的意见。

而刘伟超这边,并没有直接给出意见,按照刘伟超的说法,就是他毕竟是隔了一个世界,直接来指点江山,怕是会纸上谈兵。

当然,虽然如此个说法,但是要不指点下江山,刘伟超也会觉得缺点什么。

因此,他对崇祯皇帝的提议是,稳妥起见的话,还是要调回一部分精锐为好。

再说了,离蓟州之战也已经过去一年了,建虏肯定会搞事,不是这个时间点就是那个时间点,不会安生的。

要是有可能的话,再和建虏打一仗,再打疼建虏一次,那建虏就又会安份一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