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集 怀英审鬼(2 / 6)

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肃慎、挹娄。北魏时称为“勿吉”,大批迁往内地,尤以幽州、卢龙最多。隋代时称其为靺羯,常与高句丽发生战争。自夫余衰弱,靺羯族一部逐渐向东南迁徙,入居松花江流域,因水为名,号为粟末。其后高句丽不断北拓,攻占原属夫余领土,更与粟末部接壤,争夺不断。粟末部渐处不利,最终降隋内附。靺羯族另有一部,留在松花江流域与黑龙江下游两岸,发展较慢,称为黑水靺鞨。至五代时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是为女真族由来。

李尽忠及孙万荣营州之乱时,大氏部落首领乞乞仲象被契丹裹胁,与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先同反武周。其后率部东逃,渡过辽水,据保太白山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

营州之乱平定,乞乞仲相与乞斯比羽上表,向武周朝廷请罪。

武则天准许其降,封乞乞仲相为震国公,乞斯比羽为许国公。

然而武懿宗等为邀军功,对本已放下武器契丹降兵大开杀戒,并皆以反叛为名,剖腹挖心,剐取其胆;又奏请将河北百姓从贼者尽诛之。

由是粟沫靺鞨首领大祚荣复引众北还东渡,在后突厥庇护之下建立渤海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李楷固即被狄仁杰保奏,不但免死,而且升官拜爵,不由感激涕零。由是领旨,奉命前往清剿粟末靺鞨以及契丹叛军余党。

为保此战必胜,武则天委以专征之权。李楷固果然不负圣命,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乞斯比羽部落击败,并俘杀酋长乞斯比羽,传首神都洛阳。

乞乞仲相惊惧而死,其子大祚荣率部逃遁。

久视元年秋七月,李楷固班师回朝,献俘于含枢殿。武皇太后大喜,以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复召公卿合宴,为随征将士贺功。

宴席之间,武皇特举觞专赐狄仁杰道:今平灭契丹残余,并驱靺鞨出塞至海,非仅李楷固等将士之劳,更是狄公力谏之功也。

狄仁杰奏道: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

武则天赞叹不已,遂以天官侍郎张锡为凤阁侍郎,以佐内史,并罢鸾台侍郎李峤政事。

李楷固下场结果,史书语焉不详,却在《太平广记》中找到蛛丝马迹:将军李楷固,契丹人也,善用搨索。李尽忠之败也,麻仁节、张玄遇等并被搨将。獐鹿狐兔,走马遮截,放索搨之,百无一漏。鞍马上弄弓矢矛矟,状如飞仙。天后惜其材,不杀,用以为将。稍贪财好色,出为潭州乔口镇将,愤恚而卒也。

若照此说来,李楷固是因贪财好色坐罪被贬出京,愤恚而死,似与战败无关。

武皇太后以为四夷宾服,天下太平,复欲造大佛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道: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太后览奏自愧道:狄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

遂收回成命,诏罢其役。众臣见此,无不惊讶赞叹,因知以武皇性格,若是换作他人以此种口气进谏,既不被全家抄斩,亦必流放岭南,岂有虚心纳谏,并行自责之理!由是太后晚年,只信重内史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狄仁杰又好面引廷争,太后也就只好每屈圣意而听从之。有次众臣尝从太后游幸,途中遇风,吹落狄仁杰头巾,兼又马惊,不能停止。

太后急命太子李显亲自追上惊马,执其鞚缰系之。则在武皇眼中,狄公竟重于太子。

狄仁杰屡以年老多疾,乞骸骨致仕还乡,太后每次皆都不许。每当入见参驾,又常止其下拜道: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又免其宿直,并戒众僚:若非军国大事,勿烦狄公。

其后巡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