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4章:天孙为织碧云裳(2 / 3)

逍遥江山 一景之月 1480 字 2021-08-03

以苏小民,不知奏内土著、土商,正所谓小民,民与商其实无两。……而况上取一,下取二,官取一,群棍又取二,利则归下,怨则归上……人穷则乱,恐斩竿揭木之变,不旋踵起也。此奏折一出,科道言官纷纷响应,一时之间杀刘宁之声滔滔不绝,刘宁哪里见过这等阵仗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当即就去寻大太监金英,这位老狐狸一看言官摆明了是用刘宁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来痛击宦官势力,早年的内阁首辅集体痛下杀的一幕还历历在目,这个惯于见风使舵的老滑头,刚刚得到宣宗的赞扬,才取代了海涛做了司礼监头号太监,自然不想这个时候引起群臣的攻击,当即不予理会,求助无门的刘宁只好试着来寻王振帮忙了,这个王先生在宫官儿不大,但学问高,为人最是聪明,又是太子的东宫官,无论是人脉上还是威望上比起金英只高不底,寻他帮忙是最合适不过了,只是碍于两人平日里没什么交际,加上同在司礼监或多或少有些妒忌的心思,本来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思,却不想王先生竟是一口答应帮忙,要说王先生就是读书多,想出的主意就是好,他早已看出,这帮言官这次接着刘宁的会,有意打压宫宦官的气势,但他们忘记了,这些官宦说到底都是皇上跟前的人,就是刘宁去往江南,那也是奉皇命去的,所作所为有分皇帝的影子在,言官在奏折里说什么与地痞为羽翼,结成毒网,逞凶肆虐于江南的江河水道之上,商人阶层,民怨沸腾,这骂的可不是太监而是皇上,鉴于这一点,王先生只让刘宁入宫大哭一场。

要说这刘宁还真有哭的理由,在空唯唯诺诺了多年,好不容易被皇上外派为采办太监,难得风光一回,只不过是趁为皇上采办了一些江南的好东西,非得被这帮挨千刀的言官说成了采药江南,横索货宝,痛箠吏民,吴越大被其害。真真的往死里骂啊,想起这些顿时觉得委屈无比,匍匐在宣宗脚下大哭起来。还真别说王先生这一招还真管用,宣宗虽痛恨他的所作所为,但到底是在他身旁伺候多年的老人了,那份感情还在,加上官在这件事上不依不饶,毫不留情面的辱骂,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让皇帝也对官此番目的有些怀疑,最终给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下达的旨意上也只是说他擅自而为,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竽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着其伺候吴妃府上伺候,经过这一事,刘宁对这位比自己后入宫的王先生佩服万分,常说自己这条命是他的,只要他想要,随时都可以拿去。

王先生当然不会要了他这条老命,只是让他抽空出了几趟皇宫,然后在红袖街上开了一家还算不错的青楼而已,上次去了江南,他也并非光顾着去为朝廷,为皇上捞取江南的好东西了,那些上了档次的酒家,勾栏他也是去了不少,从学了不少东西,所以经营一家青楼他自信还是可以办得到,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不过半年的功夫他亲打造的小楼,取自陆放翁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句,在短短半年的功夫,从籍籍无名一跃成了力压一品居、红袖招等百年老字号,可以说这比他做了多年的太监还要有成就感,他识字不多,所求的也不多,无非是一点钱财而已,读书人千里做官儿只为财,他答应经营这家青楼,同样是为了一个财字,半年的功夫竟足足让他赚了上万两白银,对此他王先生从最初的佩服,到如今是经验了,但凡王先生让做的,他都一口答应,甚至问都懒得去问了,就好比这次王先生托人送来捎来口信,让其当红歌姬说些宫的传闻,身为宫的老太监,与宫的规矩极为熟悉,宫的秘密传闻可不少,却极少有传出来的,可他明知如此会坏了规矩,可他还是让人照办了,对于那些来往的人墨客,士农工商最欢喜的还不是宫的那点事,起先他还有些忐忑,可说了几日倒也没觉得不妥之处,反而是那些喜好宫流言蜚语的士农工商每日总要来坐一坐听一听,从先生让人送来口信的那一